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應用方案  

哪個發現了電流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

來源:環保設備     添加時間:2022-12-09 00:12:34

哪個發現了電流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

喬治·西蒙·歐姆(Georg Simon Ohm,1787~1854年)是德國物理學家。生于巴伐利亞埃爾蘭根城。歐姆的父親是一個技術熟練的鎖匠,對哲學和數學都十分愛好。歐姆從小就在父親的教育下學習數學并受到有關機械技能的訓練,這對他后來進行研究工作特別是自制儀器有很大的幫助。歐姆的研究,主要是在1817~1827年擔任中學物理教師期間進行的。

歐姆

歐姆第一階段的實驗是探討電流產生的電磁力的衰減與導線長度的關系,其結果于1825年5月在他的第一篇科學論文中發表。在這個實驗中,他碰到了測量電流強度的困難。在德國科學家施威格發明的檢流計啟發下,他把斯特關于電流磁效應的發現和庫化扭秤方法巧妙地結合起來,設計了一個電流扭力秤,用它測量電流強度。歐姆從初步的實驗中發出,電流的電磁力與導體的長度有關。其關系式與今天的歐姆定律表示式之間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聯系。歐姆在當時也沒有把電勢差(或電動勢)、電流強度和電阻三個量聯系起來。

早在歐姆之前,雖然還沒有電阻的概念,但是已經有人對金屬的電導率(傳導率)進行研究。歐姆很努力,1825年7月,歐姆也用上述初步實驗中所用的裝置,研究了金屬的相對電導率。他把各種金屬制成直徑相同的導線進行測量,確定了金、銀、鋅、黃銅、鐵等金屬的相對電導率。雖然這個實驗較為粗糙,而且有不少錯誤,但歐姆想到,在整條導線中電流不變的事實表明電流強度可以作為電路的一個重要基本量,他決定在下一次實驗中把它當作一個主要觀測量來研究。

在以前的實驗中,歐姆使用的電池組是伏打電堆,但是這種電堆的電動勢不穩定,使他大為頭痛。后來經人建議,改用鉍銅溫差電偶作電源,從而保證了電源電動勢的穩定。

1826年,歐姆用上面圖中的實驗裝置導出了他的定律。在木質座架上裝有電流扭力秤,DD'是扭力秤的玻璃罩,CC'是刻度盤,s是觀察用的放大鏡,m和m'為水銀杯,abb'a'為鉍框架,鉍、銅框架的一條腿相互接觸,這樣就組成了溫差電偶。A、B是兩個用來產生溫差的錫容器。實驗時把待研究的導體插在m和m'兩個盛水銀的杯子中,m和m'成了溫差電池的兩個極。

歐姆準備了截面相同但長度不同的導體,依次將各個導體接入電路進行實驗,觀測扭力拖拉磁針偏轉角的大小,然后改變條件反復操作,根據實驗數據歸納成下關系:

x=q/(b+l)式中x表示流過導線的電流的大小,它與電流強度成正比,和A和B為電路的兩個參數,L表示實驗導線的長度。

1826年4月歐姆發表論文,把歐姆定律改寫為:x=ksa/ls為導線的橫截面積,K表示電導率,A為導線兩端的電勢差,L為導線的長度,X表示通過L的電流強度。如果用電阻l'=l/ks代入上式,就得到X=a/I'這就是歐姆定律的定量表達式,即電路中的電流強度和電勢差成正比而與電阻成反比。為了紀念歐姆對電磁學的貢獻,物理學界將電阻的單位命名為歐姆,以符號Ω表示。

通過實驗歸納總結出的電流與電壓的關系是:在電阻一定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應該注意:(1)這里導體中的電流和導體兩端的 電壓都是針對同一導體來說的;(2)不能反過來說,電阻一定時,電壓與電流成正比;這里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這里電壓是原因,電流是結果,是因為導體兩端 加了電壓,導體中才有電流,不是因為導體中通了電流才加了電壓。

電流跟電阻的關系是:在電壓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在理解時要注意:(1)電流和電阻也是針對同一導體而言的;(2)不能說導體的 電阻與通過它的電流成反比。因為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特性,即使導體中不通過電流,它的電阻也不會改變,更不會因導體中電流的增大或減小而使它的電阻發生 改變。

是德國科學家歐姆。

1826年,歐姆發現了電學上的一個重要定律——歐姆定律,這是他最大的貢獻。他把奧斯特關于電流磁效應的發現和庫侖扭秤結合起來,巧妙地設計了一個電流扭秤,用一根扭絲懸掛一磁針,讓通電導線和磁針都沿子午線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鉍和銅溫差電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兩個水銀槽作電極,與銅線相連。當導線中通過電流時,磁針的偏轉角與導線中的電流成正比。1827年歐姆把他的實驗規律總結成如下公式:S=γE。式中S表示電流;E表示電動力,即導線兩端的電勢差,γ為導線對電流的傳導率,其倒數即為電阻。

歐姆定律的來歷

喬治·西蒙·歐姆(Georg Simon Ohm,1787~1854年)是德國物理學家。生于巴伐利亞埃爾蘭根城。歐姆的父親是一個技術熟練的鎖匠,對哲學和數學都十分愛好。歐姆從小就在父親的教育下學習數學并受到有關機械技能的訓練,這對他后來進行研究工作特別是自制儀器有很大的幫助。歐姆的研究,主要是在1817~1827年擔任中學物理教師期間進行的。研究過程與成果

歐姆第一階段的實驗是探討電流產生的電磁力的衰減與導線長度的關系,其結果于1825年5月在他的第一篇科學論文中發表。在這個實驗中,他碰到了測量電流強度的困難。在德國科學家施威格發明的檢流計啟發下,他把斯特關于電流磁效應的發現和庫化扭秤方法巧妙地結合起來,設計了一個電流扭力秤,用它測量電流強度。歐姆從初步的實驗中出發,電流的電磁力與導體的長度有關。其關系式與今天的歐姆定律表示式之間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聯系。歐姆在當時也沒有把電勢差(或電動勢)、電流強度和電阻三個量聯系起來。

早在歐姆之前,雖然還沒有電阻的概念,但是已經有人對金屬的電導率(傳導率)進行研究。歐姆很努力,1825年7月,歐姆也用上述初步實驗中所用的裝置,研究了金屬的相對電導率。他把各種金屬制成直徑相同的導線進行測量,確定了金、銀、鋅、黃銅、鐵等金屬的相對電導率。雖然這個實驗較為粗糙,而且有不少錯誤,但歐姆想到,在整條導線中電流不變的事實表明電流強度可以作為電路的一個重要基本量,他決定在下一次實驗中把它當作一個主要觀測量來研究。

在以前的實驗中,歐姆使用的電池組是伏打電堆,但是這種電堆的電動勢不穩定,使他大為頭痛。后來經人建議,改用鉍銅溫差電偶作電源,從而保證了電源電動勢的穩定。

1826年,歐姆用上面圖中的實驗裝置導出了他的定律。在木質座架上裝有電流扭力秤,DD'是扭力秤的玻璃罩,CC'是刻度盤,s是觀察用的放大鏡,m和m'為水銀杯,abb'a'為鉍框架,鉍、銅框架的一條腿相互接觸,這樣就組成了溫差電偶。A、B是兩個用來產生溫差的錫容器。實驗時把待研究的導體插在m和m'兩個盛水銀的杯子中,m和m'成了溫差電池的兩個極。

歐姆準備了截面相同但長度不同的導體,依次將各個導體接入電路進行實驗,觀測扭力拖拉磁針偏轉角的大小,然后改變條件反復操作,根據實驗數據歸納成下關系:

x=q/(b+l)式中x表示流過導線的電流的大小,它與電流強度成正比,和A和B為電路的兩個參數,L表示實驗導線的長度。

1826年4月歐姆發表論文,把歐姆定律改寫為:x=ksa/ls為導線的橫截面積,K表示電導率,A為導線兩端的電勢差,L為導線的長度,X表示通過L的電流強度。如果用電阻l'=l/ks代入上式,就得到X=a/I'這就是歐姆定律的定量表達式,即電路中的電流強度和電勢差成正比而與電阻成反比。為了紀念歐姆對電磁學的貢獻,物理學界將電阻的單位命名為歐姆,以符號Ω表示。

 


環保設備 備案號: 滇ICP備2021006107號-303 版權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網站地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不作為商用,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午夜DJ视频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