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市場行情  

環境設計發展的幾大趨勢

來源:環保設備     添加時間:2022-04-03 21:21:32

從20世紀80年代環境藝術的概念引入,到現在的整個中國轟轟烈烈的大規模城市建設,以及大量的農村居民遷入城市的城市化發展,為環境藝術在我國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然而,人類所面臨的各種由過快發展所帶來的影響、破壞,甚至災難又使我們的環境藝術設計面臨嚴峻的考驗??焖俚慕洕l展伴隨著大量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而引發出令人擔憂的全球問題,面臨資源的枯竭與發展中國家在后工業化時代進一步淪為世界需要的工廠和環境污染之源。為此,國家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戰略。
在當今我國社會發展的特殊階段,在人類面臨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之機,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個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的藝術門類,作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手段,在可持續發展和節約型社會的大背景下,應有更多的思考與舉措,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的、人文的環境藝術將成為環境藝術設計和實踐的發展方向。通過藝術設計的導向引導社會價值的轉變,充分利用和發揚先進文化,促進薪的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
可持續發展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理念與措施環境藝術設計針對當前人類生存環境惡化、可利用資源進一步耗費的問題應形成其設計理念及相應措施。環境藝術設計在于空間功能的藝術協調,并不一定要創造凌駕于環境之上的人工自然物,重要的是其設計元素即滿足人們的實際功能需要,又符合人們審美的精神要求,更重視人在環境中的情感調節和控制,使環境真正起到陶冶情操的功能作用??沙掷m發展觀即科學發展觀,指“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持續發展觀在設計中并不是簡單的環保材料與傳統材料的互換,也不是對自然的簡單模仿,它是一種設計思維的轉變;是對生存環境的改善和對環境合理利用的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踐。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必須考慮生態要求和經濟要求之間的平衡,合理地選擇材料、結構、工藝,在使用過程中盡可能地降低能耗,不產生環境污染和毒副作用,并易于拆卸回收,也就是少量化、再利用和能源再生的三個原則。
在環境藝術中盡量實施簡化設計,避免設計的復雜對資源的消耗和占用,增加資源的利用率。簡化設計并不等同于簡單設計,不等于放棄藝術審美的追求。因此,簡化設計即節約資源,同時又滿足審美和使用功能,越來越成為評價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的重要標準。在業內,我們應進一步加強新材料的開發與應用,使當前先進的信息、生物、納米等高科技術服務于環境藝術設計領域。除了對傳統材料和技術的環保改造,同時也要加強對空中水資源、太陽能、風能的合理開發利用。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以持續發展觀貫穿于設計的全過程,將方案的前期規劃、方案確定、施工、建成后的使用甚至停止使用后的回收過程作一整體設計構思。在整個過程的每一環節,我們應把環保節能的觀念放在優先的位置,處理好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如日本鹿兒島建筑會社生態中庭,是一個將生態型建筑理念用于辦公樓設計的嘗試。無論是在建筑設計里,還是在室內環境空間里,都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運用常規設計的手段,充分利用風、水、陽光、植物等自然元素,通過對外墻、遮陽板、屋頂架空層、綠色中庭等方面進行精心的設計,在營造健康舒適的樓內空間環境的同時,達到最大限度的節能目的。中庭兩側全部采用通道,把辦公室與中庭空間有機地結合起來,上部開設了天窗,在中庭頂部安裝反射裝飾板,充分地使用天然光。中間的綠廊、水景、光廊充分體現人和大自然的最大融合,通過大量具有環保意識的設計,即在空間上體現了民族文化,又最大地利用自然光,降低了大樓的能耗。生態設計觀生態化,其內涵是將生態學的原則滲透到人類的全部活動范圍中,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去思考和認識問題,并根據社會和自然的具體可能性,最優化地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觀要做到無害化、無污染、可循環的設計原則。
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工環境是以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損耗為代價的,近幾十年來人居環境的惡化、資源匱乏和環境事件的頻繁發生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反思。一種文明如果把掠奪和征服自然視為自己的價值取向,那么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的出現就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僅要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的手段來應對,還要突破技術的局限,把環境保護與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放在文明轉型和價值重鑄的大背景中來加以思考。從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高度尋找環境保護的新支點。在發展當代中國的藝術設計道路上,我們在不斷的探索,幾年內走過了別人幾個世紀,甚至更長時期的路,從西式古典到西方現代,從國際化思潮到地域性文化,到當今的生態化設計。雖然,很早就有人提出了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問題,然而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我們所能看到的成功地處理好人與生態化設計的范例并不多。
為了創造21世紀的自然和生活的和諧關系,新世紀里愛知世博會以“自然的睿智”為主題,通過這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來體現現代科技如何使大自然與人類生活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對世界作出了典范。為體現“自然的睿智”的主題,博覽會從整體規劃和設計、會場建設、運營到結束,都本著“減少環境負荷與可持續發展”進行。盡量減少對原有地形地貌的改變,減少新建和新開發建筑,使用材料必須能“再利用”、再循環或能被“自然界無害分解”。此外,本次博覽會各展館及會場設施所需電力能源將全部由設在會場內的多種再生能源系統提供,包括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會場內的生活垃圾發酵產生的沼氣發電及四種燃料電池發電。最大的構筑物“全球環路”作為連接各建筑群的空中環路,地面的鋪裝材料是由間伐材及廢木材加樹脂制成的“再生木”做成,不僅美觀,走上去也很舒適。長久手主會場讓觀眾親身感知到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或古老的睿智,來幫助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體現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展館外層是一個巨大的、像蠶繭一樣的竹編籠子,用以幫助建筑物內層的通風遮陽。內層也是大量運用竹、木等原生建材及一些采用高科技技術的新型綠色建材。外墻體材料采用淀粉和食品廢棄物制成,在廢棄之后,經發酵和在微生物作用下還原成土壤。屋面采用了一種“光觸媒金屬板”新型材料,就是在金屬表面涂了一層氧化鈦膜,在太陽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產生活性氧,進而分解有機物,在雨水的沖刷下,達到自己洗凈的作用。還可讓水慢慢流過屋面,利用水的蒸發達到冷卻屋面的目的從而減少夏季的空調負荷。
為營造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很多地方的環境設計開始回歸到近自然狀態或退耕還林,有的把河兩岸的水泥打碎,重新恢復為泥地,甚至把已經拉直了的河流恢復成原來彎彎曲曲的蛇形,使水流回緩,水中的許多生物又重新出現。建立生態化設計觀,創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生態文明,是人類不能回避的責任;是人類社會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用更少的能源和資源去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實現材料應用的循環,產品產出與回收的循環。使用資源,凈化環境,回歸自然,才會有人類的燦爛明天。
人文設計觀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特別是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歷史性等特征,它也可以說是人們在生存過程中的一種心理和審美的需求。不同歷史時期產生不同的審美需求,居住和生存環境要有一定的精神內涵和時代文化特色,這就是環境中的人文因素。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現代設計使世界變得越來越相似、文化越來越趨于同一。人們在不斷的思索中經歷了后現代主義諸多思潮與流派的沖擊和洗禮,思維逐漸明晰,在傳統中探尋本地與地域設計元素的道路為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所青睞。一段時期以來,我們的民族圖案、文字、書法、印章、繩結、剪紙、彩娃、年畫、臉譜等老祖宗的遺物無一不被重新挖掘而粉墨登場,并因此而造就了許多世人公認的優秀之作。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不應僅止于這些符號的表象,而應重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樸素而睿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物我一體”的自然觀、“陰陽有序”的環境觀。把老祖宗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精華結合時代的特點和需要,來解決我們面臨的環境危機也許還有更多的東西值得去探索。
面對全球文化一體化與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沖突,在繼承民族傳統與西方文化之間,我們有過許多的徘徊、折衷,有形式、符號等元素的吸收,也有外來文化的移植、嫁接。其實,一種文明、文化只有在始終保持本土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在寬容、開放的同時對外來文化加以能動的選擇與消化吸收,將外來文化中適合我們當前與將來發展與進步的部分轉化為自我文化肌體的有機養分。日本文化在明治維新時期向西方學習,同時將本族文化繼續發揚推進,最終形成當前具有日本特色的設計風格?!耙粋民族文化創新的喪失,意味著這個民族文明的終結”。當前,在中國民族傳統五千年文化的基礎上,吸取人類新的科技成果,創造解決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與環境問題的新的設計文化,即和諧的、節約的、生態化的設計文化,必將成為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的趨勢。
歷史文化是前人創造的,文化的生命與延續有賴于今人與后人的繼續努力,我們面對不同的生存環境與危機,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應有相應的舉措,不能創造新的文化將面臨發展的危機、民族的衰退。只有結合自身的地域特色、歷史傳統、現實科技水平及現代社會意識,才能達到創造新的民族文化 提升國家科技文化形象的目的,才能解決人類所面對的危機和挑戰。

 


環保設備 備案號: 滇ICP備2021006107號-303 版權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網站地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不作為商用,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午夜DJ视频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