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工程項目  

陜西省秦嶺生態保護條例?

來源:環保設備     添加時間:2022-09-23 19:15:23

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第三章 植被保護

第四章 水資源保護

第五章 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六章 開發建設活動的生態環境保護

第一節 礦產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

第二節 交通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

第三節 城鎮鄉村建設生態環境保護

第四節 旅游開發建設生態環境保護

第七章 監督管理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九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護秦嶺生態環境,改善秦嶺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生態功能,筑牢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進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開發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以下簡稱秦嶺范圍),是指本省行政區域內秦嶺山體東西以省界為界、南北以秦嶺山體坡底為界的區域,包括商洛市全部行政區域以及西安市、寶雞市、渭南市、漢中市、安康市的部分行政區域。

第三條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遵循保護優先、節約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統籌規劃、科學利用、嚴格監管、公眾參與的原則。

第四條

省人民政府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負總責。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確定本行政區域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布局,劃定和落實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轄區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

第五條

省人民政府設立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負責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監督檢查工作,組織實施本條例。其主要工作職責是:

(一)組織編制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

(二)指導設區的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督促省級有關部門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三)審查涉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省級有關專項規劃;

(四)調研秦嶺生態環境狀況,提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建議;

(五)建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監管信息系統,發布秦嶺生態環境相關信息;

(六)組織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檢查和專項整治;

(七)省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職責。

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由省長擔任,其機構設置及具體工作職責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設區的市、縣(市、區)設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確定辦事機構,負責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科技、民族宗教、公安、民政、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商務、文化旅游、應急管理、市場監督管理、林業、測繪、氣象、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履行各自職責,共同做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秦嶺范圍內的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自然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點)、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以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植物園、國有林場、文物保護單位等的管理機構,按照其職責做好管理范圍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設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水源涵養、水資源保護、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植被恢復、礦山環境治理等有關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監測、維護、修復及其綜合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法統籌相關資金,用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第八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依法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地區給予生態保護補償,指導和推進生態環境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下游與上游之間建立橫向補償關系。

第九條

建立多元化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支持綠色金融發展,吸引國(境)內外資金用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

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捐助、資助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科技、林業、農業農村、水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測繪、氣象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促進科技成果應用。

第十一條

報刊、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網絡媒體等以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文化旅游、教育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結合各類環境保護活動,組織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和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輿論監督。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第十三條

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應當組織發展改革、科技、民族宗教、公安、民政、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文化旅游、應急管理、市場監督管理、林業、測繪、氣象、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門,結合國家和本省國土空間規劃要求,依法編制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實施,并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應當包括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保護的重點區域、主要任務、治理措施等內容,依照本條例規定確定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范圍,繪制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分區保護示意圖,并向社會公布??傮w規劃可以根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需要,按照規定程序予以修訂或者對規劃分區保護范圍作出調整。

設區的市根據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繪制本行政區域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分區保護圖,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實施。設區的市根據本行政區域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可以嚴于本條例有關區域劃分標準具體劃定保護范圍,并在保護范圍外圍劃定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h(市、區)依據省、設區的市規劃要求,結合實際,制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繪制本行政區域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分區保護詳圖,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實施。設區的市、縣(市、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方案,應當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編制、修訂或者調整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方案,應當組織專家論證,并征求社會公眾意見。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標志、標牌、界樁設置標準和辦法,設置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的保護標志、標牌、界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標志、標牌、界樁設置標準和辦法,由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制定公布。

第十四條

涉及秦嶺的開發建設活動,應當遵循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h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嚴格執行相關規劃,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建設項目不得辦理相關手續。

涉及秦嶺的各類區域規劃、專項規劃應當符合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的要求。下列專項規劃由省級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組織編制,并依法進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經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審查,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并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一)污染防治專項規劃;

(二)水資源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水土保持專項規劃;

(三)天然林保護專項規劃、濕地保護專項規劃、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規劃;

(四)礦產資源開發專項規劃;

(五)旅游專項規劃;

(六)其他需要編制的專項規劃。

專項規劃之間應當相互銜接,逐步實行多規合一。編制各類專項規劃以及按照專項規劃進行的資源保護、利用、開發等項目,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利益的,應當依法通過聽證會等形式聽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

第十五條

秦嶺范圍下列區域,除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外,應當劃為核心保護區:

(一)海拔2000米以上區域,秦嶺山系主梁兩側各1000米以內、主要支脈兩側各500米以內的區域;

(二)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的核心保護區,世界遺產;

(三)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

(四)自然保護區一般控制區中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與其他重要生態功能區集中連片,需要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的區域。

第十六條

秦嶺范圍下列區域,除核心保護區、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外,應當劃為重點保護區:

(一)海拔1500米至2000米之間的區域;

(二)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的一般控制區,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

(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自然公園的重要功能區,植物園、水利風景區;

(四)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點)、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國有天然林分布區,重要濕地,重要的大中型水庫、天然湖泊;

(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十七條

秦嶺范圍內除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以外的區域,為一般保護區。

第十八條

法律、行政法規對本條例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劃定的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的管理有相關規定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核心保護區不得進行與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無關的活動;重點保護區不得進行與其保護功能不相符的開發建設活動。一般保護區生產、生活和建設活動,應當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

在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實施能源、交通、水利、國防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報省人民政府審定。

在秦嶺范圍內的生產、生活和建設活動應當符合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依法采取相應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保證秦嶺生態功能不降低。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按照國家和本省規定,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落后產能,鼓勵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推進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

第二十條

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實行產業準入清單制度。

省發展改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和本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自然保護地體系、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的要求,制定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產業準入清單,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產業準入清單的要求,嚴格建設項目審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第三章 植被保護

第二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封育保護、封山禁牧、退耕還林還草和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河湖整治、人工影響天氣等措施,制定實施方案,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和自然修復,改善秦嶺的生態環境。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落實天然林、天然草場草甸保護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做好秦嶺植被保護工作。

國家劃定的天然林保護范圍,不得擅自變更。

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生態保護的要求,提出封山育林、禁牧范圍及工作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向社會公布。

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封山育林、禁牧區的管理,在封山育林、禁牧區域設置界樁、圍欄和標牌。

第二十四條

封山育林、禁牧區域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開墾、采石、采砂、取土;

(二)采脂、割漆、剝皮、挖根及其他毀林行為;

(三)放養牛、羊等食草動物;

(四)損壞、擅自移動界樁、圍欄和標牌;

(五)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二十五條

禁止在秦嶺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鼓勵在秦嶺二十五度以下的坡耕地進行退耕還林還草。

已在禁墾的陡坡地范圍內開墾種植農作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退耕還林還草計劃,采取經濟補貼、政策激勵等措施,組織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人退耕還林還草。已經退耕還林還草的土地,由縣級以上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林業、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對土地用途和權屬登記予以變更。

退耕還林還草范圍,由縣級人民政府劃定并公告。

在禁墾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坡地種植農作物的,應當采取修建水平梯田、坡面水系整治、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植樹造林、撫育幼林、種植中藥材的,應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十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多種措施植樹造林,將植樹造林數量和質量納入考核目標。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應當根據當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組織完成義務植樹的任務。

第二十七條

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的林木禁止采伐,國家和省人民政府劃定的公益林只能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采伐,但因科學研究、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搶險救災需要采伐的除外。

商品林采伐應當嚴格控制皆伐面積,按照國家有關采伐限額的規定執行。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合理規劃,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護性耕作等措施,控制區域水土流失面積,減少水土流失。

經批準在秦嶺進行建設活動的單位,應當依法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后實施。

第二十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森林草原防火責任制,劃定責任區,落實防火責任,編制森林草原火災應急預案,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發生森林草原火災險情,當地人民政府和縣級以上應急管理、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立即采取相應的撲救措施,按照有關規定逐級上報,并根據國家森林火災等級劃分標準,啟動相應的森林火災救援機制。

第三十條

省農業農村、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各自職責制定外來物種入侵對秦嶺生態環境影響的風險預案,報省人民政府備案,并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農業農村、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海關應當加強對病蟲害、有害生物的監測和檢疫,及時通報相關信息,依法采取措施做好防治工作,防止病蟲害、有害生物的侵入和蔓延。

經省農業農村、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確定為植物檢疫對象的,應當依法劃定疫區和保護區,采取封鎖、消滅等措施,防止植物檢疫對象傳出、傳入。對可能造成疫情蔓延的染疫植物,應當及時清除。

第四章 水資源保護

第三十一條

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編制涉及秦嶺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流域規劃、區域規劃,應當符合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秦嶺水資源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的要求。

第三十二條

在秦嶺調度水資源,建設水電站、水庫等水工程,應當符合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秦嶺水資源保護利用專項規劃,保障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維護生態平衡。

建設和運營涉河蓄水、攔水工程設施,應當保證生態基流量,采取修建過魚設施等措施,消除或者減少對水生野生動物的不利影響。

在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內不得新建水電站。核心保護區內已建成或者在建的水電站,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組織限期退出、拆除,恢復生態;重點保護區內已建成或者在建的水電站,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級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評估整治標準及處置方案,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組織限期整治或者退出、拆除,恢復生態。

第三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護植被,涵養水源,防御水災害,防治水污染,保護水生態,加強河道岸線管控,保證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在秦嶺的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禁止圍河(湖)造田,違規修建房屋等建筑物(構筑物)、存放物料,擅自搭建設置旅游、漁業設施;禁止堆放、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體的物體;禁止其他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及影響行洪安全的行為。

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嚴格實施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保證飲用水水源安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必要時,可以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外圍劃定一定的區域作為準保護區。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跨設區的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由有關的市人民政府協商提出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置標牌、界樁。

國家、地方供水工程水源涵養地和其他飲用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水源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準保護區的管理,按照國家和本省飲用水水源保護的有關規定從嚴執行,確保供水水質達到國家標準。

第三十五條

禁止使用不符合國家規定防污條件的運載工具,運載油類、糞便等污染物和有毒、有害物質通過飲用水地表水水源保護區。禁止運輸危險化學品的車輛通過飲用水地表水水源保護區;確需通過的,應當采取有效安全防護措施,依法報公安機關辦理有關手續,并通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管理機構。

省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公安、交通運輸等行政主管部門、鐵路運輸企業,規劃危險化學品運輸專用線路或者改變運輸方式,避免和減少對飲用水地表水水源的危害。

第三十六條

嚴格執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設區的市、縣(市、區)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上級人民政府下達的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擬定本行政區域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實施方案,并報上一級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排污單位應當達標排放并符合排放總量控制要求。

第三十七條

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秦嶺水質狀況的監測,發現監測指標超過水環境質量標準的,應當及時報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組織治理。

第五章 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三十八條

省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組織協調,會同省林業、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根據野生動植物種類、分布情況依法編制的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規劃,應當包括對秦嶺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基因多樣性保護的具體措施。

第三十九條

縣級以上野生動植物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或者委托有關科研機構對秦嶺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野生植物及其生長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監測和評估,建立秦嶺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保護地檔案。

縣級以上野生動植物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監視、監測環境對秦嶺野生動植物的影響,對列入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的野生動植物,應當采取保護措施,必要時建立繁育基地、種質資源庫或者采取遷地保護措施,加強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

第四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當在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區和水域,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具有特殊保護、科學研究價值或者代表性的濕地以及集中連片、面積較大的天然林區,重要的自然遺跡,建立自然保護區或者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點)、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設置保護設施和保護標志。

對不具備劃定相關自然保護區或者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點)、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條件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劃定禁獵(漁、采)區,規定禁獵(漁、采)期等措施,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

第四十一條

在秦嶺范圍內,禁止以下危害野生動植物的行為:

(一)非法獵捕、殺害、采集國家和省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破壞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地及其環境;

(二)在國家和省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棲息地使用污染其生息環境的農藥;

(三)使用非法工具或者非法方法獵捕其他野生動物;

(四)損壞保護設施和保護標志;

(五)非法引進、放歸外來物種,隨意放生野生動物;

(六)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危害野生動植物的行為。

縣級以上林業、農業農村、公安、交通運輸、海關、郵政、市場監督管理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組織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加強對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出售、購買、利用、運輸、攜帶、寄遞等活動的監督檢查,依法查處非法獵捕、殺害、出售、經營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的違法犯罪行為。

第六章 開發建設活動的生態環境保護

第一節

礦產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

第四十二條

省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分區,以及秦嶺礦產資源的分布、儲量等情況編制的秦嶺礦產資源開發專項規劃,應當符合國家對礦產資源開發方式、強度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

第四十三條

禁止在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勘探、開發礦產資源和開山采石,禁止在秦嶺主梁以北的秦嶺范圍內開山采石。已取得礦業權的企業和現有采石企業,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組織限期退出。

第四十四條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和本行政區域內礦產資源賦存情況,節約集約利用礦產資源,嚴格控制和規范在一般保護區的露天采礦活動,提高礦山環境污染治理能力。

在一般保護區新建、擴建、改建礦產資源開采項目和秦嶺主梁以南的一般保護區開山采石,應當符合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秦嶺礦產資源開發專項規劃的要求,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依法辦理審批手續。

第四十五條

依法取得采礦許可證等相關審批手續的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應當按照綠色礦山標準進行建設、開采,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和措施,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減少對水體和生態環境的損害。

礦產資源開發企業不得采用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工藝、技術和設備。已建成項目采用淘汰的落后的工藝、技術和設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照管理權限責令限期改造、停產或者關閉。

第四十六條

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應當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報縣級以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因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應當依法承擔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和損害賠償責任。礦產資源開發企業不履行生態環境治理修復責任或者治理修復不符合要求的,由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治理,所需費用由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承擔;無法確定責任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相關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礦山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

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應當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基金,按照企業提取、政府監管、確保需要、規范使用的原則管理,用于本單位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義務的費用支出。

第四十七條

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應當依法履行尾礦庫安全生產、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排查治理安全隱患和環境風險,確保尾礦庫安全運行,對尾礦庫安全終身負責。

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對產生的尾礦應當按照尾礦庫設計要求排放堆存,尾礦庫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建立在線監測系統。尾礦庫停止使用后,礦山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閉庫,防止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應急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尾礦庫安全的監督管理,組織尾礦庫的聯合巡查和隱患排查。

對已解散或者關閉、破產的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尾礦庫的管理,由礦產資源開發企業的出資人或者其上級主管單位負責;無法確定責任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管理單位負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持尾礦綜合利用,提高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環保設備 備案號: 滇ICP備2021006107號-303 版權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網站地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不作為商用,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午夜DJ视频在线观看免费